top of page

北京巡迴展覽 – 《啟航:從古代海上貿易到當代航運》

已更新:2022年3月14日

2021年10月23日,香港海事博物館與博樂德文化集團合作,於「2021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中攜《啟航:從古代海上貿易到當代航運》文物藝術展登陸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A1樓。該展分為三部分:《水下考古與古代海上貿易》、《尋覓方向:海上的導航與通訊》及《泰坦尼克號的呼叫:海上安全變革》,展出近130 餘件船舶模型、航海儀器、古董瓷器、外銷畫作、舊照片等藏品。


2本展側重於「航海科技」和「絲路貿易」,注重營造沉浸性氛圍,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希望通過藏品架起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橋樑,再現從古至今燦爛的航海文化,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直到今天的重要角色。


北京展覽現場

第一部份︰水下考古與古代海上貿易


海洋蘊藏豐富的人類文物遺產,近年的水下考古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有關人類文化歷史的珍貴資料,同時也印證了中國、阿拉伯、亞洲以至西方國家之間超過二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為1877年由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提出,涵蓋東西方貿易、友好往來的名詞。西元前二世紀,張騫奉漢帝之命出使西域並開闢了延續兩千餘年的「絲綢之路」。同一時期,中國商人亦從中國南部港口出發,跨越南海和印度洋,與東南亞、南亞諸國通商,開闢海上貿易航路。

打撈的中國外銷陶瓷與珊瑚群, 17世紀晚期, HKMM2004.0210.0001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啟和海上貿易的發展,中國和歐亞等地在文化、藝術和宗教方面相亙交融。從歷代不同的文物包括亞洲和地中海的寶石飾物、中國和東南亞的出口陶瓷和本地出水文物,可見昔日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發展和文化交流。糧船灣、西貢海域近年的水下考古發現,有助觀眾瞭解香港在珠三角、南中國、亞洲與世界的海上貿易之關鍵地位。


第二部份︰尋覓方向:海上的導航與通訊


在一望無際的海上,水手如果看不見別的船,又看不到陸地,船隊就如遺世獨立,孤身上路。我身處何方?往何處去?如何抵達目的地?何時起程?這些都是航海家反覆思考的問題。古人也沿著常走的路徑、熟悉的地標,還有記憶所及,尋覓歸途。一旦遠離陸地走進大海,船員需要導航及海上溝通工具,方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中式指南針及日晷, 20世紀早期, HKMM2010.0189.0002

第三部份︰泰坦尼克號的呼叫 - 海上安全變革


自泰坦尼克號的意外發生,全球立即對海上安全進行變革,海上安全相關技術在二十世紀面臨重大革新。新型船隻更大、更快與更堅固的構造,顯著減少天氣和季節對航行的影響,造船技術的發展同時促使領航技術的進步,以保障航行與進出港口期間船隻、船員與貨物的安全。二十世紀亦是海洋法規推陳出新的時代,日益繁忙的海上交通,需要為船隻、港口與海員制定具體的規範以策安全,為全球航運引領更安全的時代。


財利船廠於1940年代出產之柚木小艇, HKMM2011.0160.0001

北京巡迴展覽 – 《啟航:從古代海上貿易到當代航運》現正於北京舉行,展覽期為2021年10月23日 – 2022年4月8日,按此了解更多


  • Instagram
  • Facebook
  • Twitter
  • YouTube
  • Linked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