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steam找STEAM
2021年3月31日至2021年5月26日
將蒸汽化作動能的創意概念早在公元前三世紀 出現,但要到十七世紀才由歐洲人利用相應的技術製造出第一代的蒸汽機,再以百多年時間改良成經濟實用的發動機。及至十九世紀初,工程師發明了明輪和螺旋槳,把發動機應用在航海上,自此半世紀內海路貿易量急升20倍。追溯蒸汽用於航海的歷史,可見技師和工程師往往是創造未來的人物。今天的難題,多半靠工程(E)及技術(T),配合創意想法(A)解決。這些解決辦法促進科學(S)的未來發展,得出數理化(M)的理論解釋後,再改良機器的效率及用途。
在今天大談科創教育(STEAM)的趨勢下,連steam(蒸汽)也可談STEAM!是次微型展覽透過香港海事博物館及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的藏品,一方面分析蒸汽用於航海的歷史,同時進一步反思STEAM教育裏各學科之間的關係。
「不是天生一對」當人造物件丟失於大自然
2020年12月18日 至 2021年3月21日
展品中的海洋塑膠污染物每件都由 liina klauss 自2013年起在香港的海灘上逐件拾起。每件人造物品跟另一件天然物品組成不是天生的一對。兩件外貌幾乎一致,一件從自然悠然而生,另一件則因人類遺棄而殞。
這個展覽從視覺震撼思維。在這特別的節慶期間,讓我們也深思人與消費品的關係。
藝術家簡介
liina klauss 是一位德國籍藝術家和環保推動者,她的作品從視角及概念的層面剖析廢物的含義。她的專長是將環境污染物轉化成色彩銳利和令人思維震驚的藝術作品。liina 的創作模式廣泛,包括大地藝術裝置及精美的馬賽克畫作。在這展覽中,她探索多種對立的概念:個人與集體、遠距離與可觸摸、美麗與震驚、重要與瑣碎。

紙納乾坤:從天圓地方到寰宇天下
2019年12月18日 至 2020年3月15日
乾坤是《易經》上的卦名,亦代表「天地」。中國在探索「天地」的漫長過程中,漸漸改變了對所處世界的認知。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帶來科學和地圖測繪等知識,更對中國的思想觀念和科學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地理輿圖和典籍,亦得以流傳至日本及歐洲等地,促進了中外文化和知識的交流,也豐富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地圖和古籍不但紀錄了真實的歷史,也反映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傳遞。香港海事博物館希望藉著是次地圖及古籍展覽,展示中國航海及地圖測繪的發展史,從而探究中國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演變,以及十九至二十世紀早期現代化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花旗飄洋-1784至1900年遠航來華的美國商人
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4月14日
龍與鷹,分別象徵中國和美國,形象深入人心。在十八世紀末,中國是世界上古老的帝國,而美國則是剛成立的年輕共和國。1784年2月22日,喬治.華盛頓生日當天,第一艘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從紐約啟程航向廣州,正式造就了龍與鷹的相遇。特色鮮明的星條旗在船上迎風飄揚,啟發了中國人稱美國為「花旗國」。
是次大型展覽由香港海事博物館籌備數年、精心策劃,旨在揭示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美早期貿易的歷史。展覽分為「夢想東方」、「口岸通商」、「火船萬里」、「居家蒐藏」及「異鄉生活」五部分。展品選自香港海事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溫特圖爾博物館、費城藝術博物館、迪美博物館、費城獨立海港博物館、哈佛商學院貝克圖書館、凱爾頓基金會、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部、滙豐歷史檔案部,以及本地和美國藏家的重要珍藏。通過展出珍貴的貿易商品、外銷工藝品、航海儀器、檔案文獻等,呈現中美兩國在海上貿易、商業經濟、航海技術、社會文化方面的互惠互利,並為公眾提供一個回顧歷史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