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pecial Exhibtions (Top)

相約星期六:香港海事文化沙龍

《帆檣匯港:港運千年》夏日特備節目

相約星期六:香港海事文化沙龍

2021年7月10日至8 月7日,逢星期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2小時)

參加者須持有博物館當天有效門票

5.1.13.jpg

想深入了解跨越6,000年的香港海事歷史文化,發掘當中令人驚嘆的故事嗎?由7月10日起一連5個星期六,我們相約大家在炎夏的下午,盡情觀賞《帆檣匯港:港運千年》展覽的同時,與一眾專家講者互動討論,從多角度認識精彩豐富的海事故事,並了解這些故事如何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有賴香港政府運輸及房屋局之海運推廣計劃的鼎力資助,讓博物館得以呈獻是次活動及展覽。

開放予公眾參與。座位有限,請預先登記。

7月10日

2:30pm

泥巨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興衰

-肖猷思教授

3:30pm

香港走向世界
-高添強先生

7月17日

2:30pm

十九世紀的香港的金山貿易
-冼玉儀教授

3:30pm

西班牙與全球貿易交流的連結
-Juan José Morales先生

7月24日

2:30pm

水下考古與海上絲路
-姜波教授

3:30pm

港市 “物流” :九至二十世紀香港考古遺址出土陶瓷器的觀察
-黃慧怡教授

7月31日

2:30pm

交易場所:中國昔日的通商口岸
-Nicholas Kitto先生

 

8月7日

2:30pm

戰前香港的少數族裔
-丁新豹博士

 

節目內容

7月10日 (星期六)

第一部分

泥巨人 ─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興衰

講者:肖猷思教授

時間: 下午2時30分 

語言: 英語

講座內容:

香港海事博物館總監肖猷思教授將以圖文並茂,帶領觀眾回到十七至十八世紀,講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在歐洲及亞洲與英國的激烈競賽,以及廣州一帶地區在荷蘭貿易中的重要角色。

講者簡介:

肖猷思教授於2021年三月正式出任香港海事博物館總監。來自荷蘭的肖教授曾任加拿大溫哥華海事博物館的執行董事。他在Leiden University獲得海事歷史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1991年至2017年間於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任職首席策展人。肖教授擁有豐富的博物館管理經驗,並涉足海洋文化及傳統領域近35年。他是多間大學的訪問教授,包括康乃爾大學、塔夫茨大學、米德爾伯里學院、聖彼得堡高等經濟學院及東京大學等。他亦是阿姆斯特丹Vrije Universiteit海事歷史和文化遺產的名譽教授,兼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客座教授。

肖教授的著作、論文和演講涵蓋海洋及海事文化。肖教授的研究亦涉及東西海上貿易的廣泛歷史聯繫,特別聚焦於中國、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香港走向世界

講者:高添強先生

時間: 下午3時30分

語言: 粵語

講座內容:

歷史上也許沒有一座港口城市像香港這樣快速地崛起,航運和貿易不單使香港走向世界,更引領這座新興的轉口港進入一段非凡的歷程。輔以歷史繪畫和照片,講者將細說當中的故事。

講者簡介:

高添強,本地歷史研究者,前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幹事、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康樂及文化署博物館專家顧問,現為香港海事博物館館藏委員會成員,曾出版多本與香港歷史有關的專著。

​__________________

7月17日 (星期六)

第一部分

十九世紀的香港的金山貿易

講者:冼玉儀教授

時間: 下午2時30分 

語言:粵語

 

講座內容:

十九世紀中葉,成千上萬的廣東人湧到稱為「金山」的加州尋金 。香港是通往金山的主要口岸,港加之間的 客運和貨運、出入口貿易、僑匯和兌換、修理船隻等業務得以發展 ,「金山行」更成為香港經濟的一大支柱,對中國和東南亞各地市場 影響深遠。

 

講者簡介:

冼玉儀,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研究近代中國及香港史,尤致力研究慈善事業、商業、文化、傳媒及移民史。所著Pacific Crossing: California Gold,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中譯為《穿梭太平洋: 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獲2019年香港書獎。

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西班牙與全球貿易交流的連結

講者:Juan José Morales先生

​時間:下午3時30分

語言:英語

 

座內容:

1565年,烏爾達內塔發現往返菲律賓和美洲大陸的太平洋航線後,人們、知識以及貨物首次可以環遊世界。馬尼拉成為中國以外最漢化的城市,而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亦佐證福建-馬尼拉航線為當時十七世紀亞洲最重要的貿易路線。西班牙美洲出產的白銀成為第一種全球貨幣,連結全球貿易。

 

然而當時發生的許多文化交流已被忘卻,如馬丁.德.拉達1575年訪問福建後,宣布馬哥孛羅當年曾前往中國,破解了多年的迷思。他收藏的中國書籍被翻譯至多種歐洲語言,並於1585年出版,是多年來西方國家對中國認知的基本來源;首次歐洲語言被翻譯至中文於馬尼拉發生;《古今形勝之圖》是首張到達西方的中國地圖。

 

講者簡介:

Juan José Morales 曾合著多本關於海上絲路及白銀貿易著作,包括《Painter and Patron: The Maritime Silkroad in the Códice Casanatense》 (2020年出版) 以及《The Silver Way: China, Spanish America and the Birth of Globalisation, 1565-1815》(2017年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

7月24日 (星期六)​

第一部分

水下考古與海上絲路
講者:姜波教授

時間:下午2時30分
語言:普通話 (在博物館現場網上互動)

講座內容:
是次講座將探討近年的沉船考古。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遺存是港口、沉船和貿易品。古代人們藉助季風與洋流,利用傳統航海技術開展東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的紐帶。參與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活動的族群主要有:古代中國人、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馬來人以及大航海時代以後的西方殖民貿易者。


講者簡介:
姜波,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兼任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 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水下考古、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與漢唐都城考古。曾工作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國家美術館訪問學者。

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港市 “物流” :九至二十世紀香港考古遺址出土陶瓷器的觀察

講者:黃慧怡教授

時間:下午3時30分

語言:粵語

 

講座內容:

此講座介紹九至二十世紀香港考古遺址出土的遺物,探討陶瓷器於不同港市的“物流”現象。“物流”指物件群在一個特定時期及地理範圍內的流動及互動狀態。我會在講座中討論兩個研究問題:1. 我們如何認識九至二十世紀香港考古遺址出土的陶瓷器?2. 香港、中國其他省份及各國生產的貿易陶瓷如何對香港、廣州、澳門及亞洲其他港市的物質文化及社會帶來轉變和影響?最後,我們會總結考古學怎樣為香港在亞洲海洋跨區域貿易網路提供嶄新的位置。

 

講者簡介:

黃慧怡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系博士。研究興趣包括考古學、歷史時期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貿易陶瓷研究、工藝生產技術及文化遺產研究。曾在東南亞及南中國多地進行田野調查。致力探討柬埔寨吳哥的高棉與中國陶瓷關係,及粵港澳地區港市網絡與亞洲海上瓷路之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

7月31日 (星期六)

交易場所:中國昔日的通商口岸

講者:Nicholas Kitto先生

​時間:下午2時30分

語言:英語

 

講座內容:

由 2008 年起,Nicholas Kitto先生花了 12 年時間在各地拍攝興建於1840至1943年的通商口岸舊式建築物,共約 4,400 張照片,其中一些被收錄在他最近出版的著作《Trading Places, A Photographic Journey Through China’s Former Treaty Ports》中。Nicholas將講述此拍攝計畫的理念、介紹部分建築物,以及通商口岸和其家族的關係。 當天亦會舉行著作分享會。

 

講者簡介:

Nicholas Kitto先生,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士,著有《Trading Places, A Photographic Journey Through China’s Former Treaty Ports》一書。

__________________

8月7日 (星期六)

戰前香港的少數族裔

講者:丁新豹博士

​時間:下午2時30分

語言:粵語

 

講座內容:

香港自1841年開埠後,迅即發展為一繁忙的商港。商機處處,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來此地營商,其中包括葡人、猶太人和巴斯人,本講座將簡要介紹這些少數族裔的來源、他们如何落地生根、他們曾扮演的角色和對香港各方面的貢獻。

 

講者簡介:

丁博士為廣東豐順⼈,⾹港⼤學博⼠,前⾹港歷史博物館總館⻑,現為⾹港⼤學中⽂學院名譽教授,⾹港中⽂⼤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級研究員。丁新豹博⼠是本港多所博物館及⽂化機構的顧問或理事。2019年獲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荆星章。

  • Instagram
  • Facebook
  • Twitter
  • YouTube
  • Linked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