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魚生態解密
- HKMM
- 8月2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作者:香港海事博物館(HKMM)海洋科學團隊 施駿龍

青衣魚,又叫黑斑豬齒魚(學名:Choerodon schoenleinii)是一種色彩鮮豔的珊瑚魚,屬於隆頭魚科。牠的鮮豔外表令人目不轉睛,其複雜有趣的生態,例如變性和工具使用,更是引人入勝。
與許多隆頭魚一樣,青衣魚能進行先雌後雄變性。年幼的青衣魚皆為雌性,之後逐漸轉變為雄性。科學家懷疑青衣魚的變性是受控於社會結構的改變,群體中有主導地位的雄性,會利用觸覺接觸來抑制同群雌性的變性;當該雄性死亡或消失後,群體中體型最大的雌性便可能會變性為雄性,包括體色(雄性較偏藍,而雌性則偏黃綠色)、行為和生理的變化。
在生物學上,生命的目的是為了繁衍,盡力生產大量而能夠存活、並有能力繁殖的後代。這正好能解釋青衣魚的變性特性,使牠在不同生命週期繁殖更多後代帶來優勢;體型較大的雄性可以憑着強而大的身體,力壓其他雄性,並抑制雌性變性,從而更有效地保衛配偶群,繁衍更多後代;而體型較小的雌性個體,則不需要花費體力保衛配偶群,因此可以分配更多能量來產卵。

另外,青衣魚還表現出一種在魚類中並不常見的行為 —工具使用。根據記載,青衣魚懂得用石頭砸開蜆等硬殼獵物。牠們會用嘴叼住蜆,游到一塊選定的石頭或石珊瑚旁,反覆用力將蜆砸向石頭或石珊瑚,直到蜆殼破裂後,進食裡面的軟組織。這種行為顯示青衣魚具有一定的智力,這與大眾對魚類只有幾秒記憶的認知大相逕庭。
與性別轉換一樣,工具使用也有助於青衣魚繁衍後代。擴大其捕食的獵物種類,並顯著提高捕食某些獵物的效率。在獵物稀缺而難以選擇食物時,這種行為尤其重要有效。青衣魚捕食更多獵物獲取更多能量,保衛配偶群或產下更多卵。

青衣魚的變性和使用工具的行為凸顯了生態學的複雜性,以及往往被低估的海洋生物智力。儘管這兩種特性在本質上截然不同,卻有助青衣魚逹到畢生目標 - 繁衍更多的後代。了解這些特性不僅增加我們對海洋生態的認識,還能使我們按照海洋生物的特性,制定保育策略。
--
《海洋守護者》系列 —— 跟隨 Dr. Connie 展開香港水底世界的大冒險!
故事圍繞 Dr. Connie (海洋探知館主管伍家恩博士)和她的海洋生物朋友,展開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水底冒險。在旅程中,Dr. Connie 會與各種本地海洋生物展開對話,並用不同的法寶進行拯救行動, 引領觀眾深入了解人類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啟發大家反思並行動,攜手守護珍貴的海洋生態。
今集《海洋守護者》,Dr. Connie 在實驗室裡聽到青衣魚發出的奇怪敲擊聲,為了找出真相,她決定展開調查,順便探望老朋友!沒想到,她發現青衣魚竟然把塑膠玩具誤認作蜆,準備敲開來吃。幸好 Dr. Connie 及時發現,並成功阻止。快來跟著 Dr. Connie,一起揭開她與青衣魚之間的有趣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