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扬帆︰漫游香江的中式帆船

  • HKMM
  • Mar 9, 2022
  • 2 min read

中式帆船是香港早期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印证了香港渔业的发展。虽然昔日帆影悠悠的景象已不復见,但帆船仍是香港文化和旅游的标誌。


(摄于1980年代) 渔民正在操控舵柄于维港航行。Stephen Davies (作者)、William Heering (摄影) (2013)。《Coasting Past: The Last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Trading Junks》。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摄于1980年代) 渔民正在操控舵柄于维港航行。Stephen Davies (作者)、William Heering (摄影) (2013)。《Coasting Past: The Last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Trading Junks》。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传统木製帆船(1950 年代以前)


二次世界大战(1939 –1945 年)以前,香港人口不多,沿海水域鱼类丰富,因此靠风力推动的木製中式帆船及人力推动的舢舨便成为了渔船的主力。这些船艇不单是渔民的谋生工具,亦是他们的居所。


(摄于1984) 渔民于帆船上货。Stephen Davies (作者)、William Heering (摄影) (2013)。《Coasting Past: The Last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Trading Junks》。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摄于1984) 渔民于帆船上货。Stephen Davies (作者)、William Heering (摄影) (2013)。《Coasting Past: The Last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Trading Junks》。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渔船机动化(1950 – 1990 年代)


二战结束后,大批难民涌入香港,对渔產的需求上升,需要远洋作业。其时香港政府推动渔船机动化,渔民渐渐捨弃传统帆船,改用机动渔船。至1970 年代,超过百分之九十的香港渔船已是以柴油为动力。此时仍有不少从事贸易的中式帆船穿梭在香港海域,它们从珠江口经香港作捷径,运载货物到南中国海沿岸港口。


(摄于1980年代) 维港航行中的帆船。Stephen Davies (作者)、William Heering (摄影) (2013)。《Coasting Past: The Last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Trading Junks》。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摄于1980年代) 维港航行中的帆船。Stephen Davies (作者)、William Heering (摄影) (2013)。《Coasting Past: The Last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Trading Junks》。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帆船作观光游览用途(1990 年代 – 现在)


1990 年代以后,木壳船渐渐被航海性较优良的钢铁和强化玻璃纤维渔船取代。另一方面,由于香港旅游业发展蓬勃,有些商业机构和帆船爱好者则建造中式帆船,作游览观光之用。这些观光船继承传统帆船设计特色,为香港保留一点昔日渔港的风味,令旅客留下深刻印象。


(摄于1980年代) 维港东面航行中的帆船。Stephen Davies (作者)、William Heering (摄影)  (2013)。《Coasting Past: The Last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Trading Junks》。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摄于1980年代) 维港东面航行中的帆船。Stephen Davies (作者)、William Heering (摄影) (2013)。《Coasting Past: The Last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Trading Junks》。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结语


中式帆船与香港早期渔业、海上贸易和旅游业息息相关。在城市的急速发展下,帆船的设

计和用途相应转变,见证著香港从昔日的渔港,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会,当中的

变迁,乘载著无数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