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的珊瑚需要我們加入對抗氣候變化的硬仗
- HKMM
- 9月2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作者:香港海事博物館(HKMM)海洋科學團隊 Dr. Connie

珊瑚間一場緩慢而漫長的爭奪空間資源之戰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且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支持約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造礁的石珊瑚是靜止的動物,要與其他物種競爭有限的生存空間和資源。成功的空間競爭使牠們能獲得陽光,供其共生藻(稱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促進快速生長,增強整體珊瑚群落的生存能力。
珊瑚爭奪空間的一種方式是通過直接接觸。獲勝的珊瑚會用其珊瑚蟲、觸手、或其他機制,移除戰敗珊瑚的軟組織,暴露其骨骼,在科學上被稱為「死亡區」。與拳擊比賽總有贏家和輸家不同,珊瑚間的競爭會出現「僵局」。這通常發生在同一屬的珊瑚個體,在接觸區域停止生長,隨後融合相鄰珊瑚的組織和骨骼,這近距離的「陪伴」更可能提升繁殖優勢。
通過激烈互動進行的空間競爭能影響珊瑚群落的結構,決定了哪物種佔主導地位,導致特定的空間分佈模式及物種多樣性。我曾對這海洋科學題目進行研究,初步調查顯示,本港的東平洲海岸公園中最具攻擊性的珊瑚是扁腦珊瑚屬(Platygyra spp.)和角孔珊瑚屬(Goniopora spp.),這些珊瑚也是相對佔優勢的。此研究是十多年前的觀察(你可能正估計我的年齡…),需要科學家們來探究最新的狀況。




珊瑚在氣候變化的威脅下迅速死亡
即使是像珊瑚這樣的堅韌戰士,也無法單獨對抗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珊瑚礁的影響顯著,主要因為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白化。在白化過程中,珊瑚會排出提供其顏色和養分的共生藻(稱蟲黃藻),導致其呈現白色外觀。這種壓力削弱了珊瑚健康,令牠們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襲,並減少生物多樣性,最終威脅到依賴健康珊瑚棲息地的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全球各地已出現了大規模的珊瑚白化現象,如澳洲大堡礁和珊瑚大三角。在香港水域也記錄到珊瑚白化事件。本地科學家警告,由於海水溫度上升,本港的珊瑚群落將面臨更嚴重和頻繁的白化,並擴散至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

我們必須採取行動挽救珊瑚的命運
在香港,政府和科學家正積極對抗珊瑚白化,方法包括珊瑚修復、開發新技術來增強珊瑚的氣候韌性等。市民可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採取氣候行動來幫助恢復珊瑚健康,例如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生產、重複使用或回收廢物、選擇可持續食品和綠色交通等。如你懂得潛水,鼓勵你參與由政府主導的「香港珊瑚礁普查」,成為公民科學家,共同監測珊瑚群落的健康狀況,並向政府報告珊瑚白化的情況(點此鏈接)。
「我們理解,因此我們關心」,這句話與已故的Dr. Wallace J. Nichols提倡的藍色思維運動 (Blue Mind Movement) 互相呼應,他是《藍色思維 Blue Mind》一書的作者(這是我最喜愛的讀物之一!)和海龜科學家。懷著這種動力,香港海事博物館(HKMM)的海洋科學團隊邀請你到訪館內海洋科學展廳,參與我們舉辦的海洋科學教育活動。由此你可了解更多有關海洋的知識,並與家人和朋友共同參與海洋保育。
--
《海洋守護者》系列 —— 跟隨 Dr. Connie 展開香港水底世界的大冒險!
故事圍繞 Dr. Connie (海洋探知館主管伍家恩博士)和她的海洋生物朋友,展開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水底冒險。在旅程中,Dr. Connie 會與各種本地海洋生物展開對話,並用不同的法寶進行拯救行動, 引領觀眾深入了解人類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啟發大家反思並行動,攜手守護珍貴的海洋生態。
在最新一集的《海洋守護者》中,Dr. Connie 在實驗室裡收到扁腦珊瑚們因互相競爭,而大打出手的消息, 她決定出發去調停這一場紛爭!幸好Dr. Connie 及時趕到阻止,並和扁腦珊瑚們談起珊瑚白化的共同問題。快來跟著 Dr. Connie,一起揭開她與扁腦珊瑚之間的有趣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