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从34幅图看懂清代景德镇瓷器製作出售流程

  • HKMM
  • Mar 16, 2022
  • 2 min read

自18世纪以来,欧洲人进入中国经商,中国瓷器的外销市场大开,並在欧洲需求量激增。由于当时精瓷在欧洲供不应求,导致售价高昂,只有皇室贵族方能享用。因此,不少欧洲商人兴起自行製瓷的念头,无奈他们终只能仿製瓷器上的纹饰,高温精瓷之法却未能掌握。


基于这个原因,西方原意为了破解中国瓷器之谜,却意外打开了这些如纪录景德镇製瓷外销画市场。香港海事博物馆所收藏的这套34幅製瓷画,不单描述景德镇製瓷厂的情况,更详细描绘了陶匠分工、官窰及外销瓷器的製运、广州洋商的活动、以及中国民间宗教。

34幅清代瓷器製运图,由陈淑贞女士赠送 (馆藏编号︰ HKMM2012.0101.0028)
34幅清代瓷器製运图,由陈淑贞女士赠送 (馆藏编号︰ HKMM2012.0101.0028)

1. 陶匠分工及製瓷准备


这组瓷画开首是一幅官员抵达饶州府辖下的景德镇的情景。自1728年起,清廷內务府始派官员到景德镇驻厂监烧御瓷。



2. 製瓷工序


景德镇环境得天独厚,有利製瓷原料及成品的运输,该地能够发展製瓷工业,成为举世知名的瓷都,全赖优良的船运系统将瓷石名高岭土等原料、木柴燃烧、瓷器输送往来。



3. 官窰及外销瓷器的运送


景德镇的片段以广州商人离开为终结。其间分別有描述粤商在景德镇的洞动,例如在代理人家中宴饮,以及在瓷器店催货和换货的情景。粤商离开景德镇后的一段经歷亦绘影绘声,他乘船穿越波涛汹涌的鄱阳湖,又攀山涉水材抵达广东。



4. 广州洋商的活动


外销瓷经水陆两路抵达广州准备出口,而根据1759年清廷颁令,洋商在广州的活动经严密监管,一切活动只准透过当地行商及传译进行。画中所见之洋商正好代表广州作为与洋通商的重要地位。



5. 发財与酬谢火神

34. 发財
34. 发財

景德镇瓷业崇拜风火仙童宾。童宾为代窰工,传说他投窰自焚以烧成龙缸。景德镇每年祭祀风火仙师的饿式包括献供及酬神戏。


压轴画面播绘广州举行的祭神典礼,充满节日气氛。除了身穿官服的商人欣赏酬神戏外,妇女及小孩也可参与。酬神戏向风火仙师酬谢神恩,感谢祂一年来的庇佑。










谨此纪念


谨以此网誌纪念以故收藏家陈淑贞女士。她一生醉心于鑑藏中国艺术,並长期支持香港海事博物馆。她慷慨捐赠的本系列34幅绘画,将延续她的好古敏求精神,推广中国传统的製瓷艺术


本文內容及图片出处


施君玉、梁珈璐、唐礼儿、袁康翘 (2015)。《陶冶之路 清代瓷器製运图》。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