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图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华地区的二战纪念碑

图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华地区的二战纪念碑
图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华地区的二战纪念碑

时间与地点

2021年11月28日 16:00 – 18:00

香港海事博物馆

活动详情

按此登记:

https://forms.gle/EXgSTXsGwrg6BuyU8

 

 

图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华地区的二战纪念碑

语言:英语

 

 

讲座内容:

 

合办讲座: 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合办,为《空间实践:中国艺术史与视觉研究》书籍讲座系列之一

 

潘律教授的《图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华地区的二战纪念碑》探讨了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五个与二战有关的纪念碑和公共纪念空间的案例。通过对纪念碑的研究,本书描绘出中国从过去延续至今的,有关民族、主权、现代主义和身分认同的争议和冲突。

 

本讲座着重分享本书中的第二章〈在标志性图像和(人造)废墟之间:上海四行仓库和二战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作为象徵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顽强抵抗精神的重要战场,淞沪抗战(1937年8月至11月)中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遗址-四行仓库-的保护和修缮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备受忽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终于2015年九月开馆。 本章将探讨四行仓库在视觉及其表现上出现的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从建筑角度上来说,馆方在战争结束八十年后,按照当时记录大楼外牆在激战后留下的残骸的照片,将这一废墟进行了復原,而使纪念馆成为当代中国纪念性场所中为数不多的“人造废墟”。第二,四行仓库从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建筑物,成为了一座战争纪念碑,它的图像从战后至今不断地出现在油画、摄影、电影作品之中。这些四行仓库建筑意象的视觉重现和复製,将流动中的战争视觉构建、战争宣传以及中国民族主义的象徵性图像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讲者简介:

 

潘律,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副教授,曾任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2008年和2009年),哈佛燕京学院访问学者(2011-2012年),福冈亚洲艺术博物馆驻馆研究员和柏林都市与艺术研究中心驻场艺术家(2016年),台北艺术大学访问学者(2018年)。潘律着有三本专着:《看不见的覆写城市: 柏林和上海的记忆、空间和现代性》(伯尔尼:Peter Lang,2016)、《公共空间的审美化:东亚城市的街头视觉政治》(布里斯托:Intellect,2015),以及《图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华地区的二战纪念碑》(新加坡:Palgrave Macmillan,2021)。

分享此活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