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chor 1

C 層展廳 中國海事文化

中國航海歷史與文化

展廳帶你重返中國古代航海世界,從最早期的木筏、獨木舟和科拉科爾小艇(木結構圓形小船)到巧奪天工的「耆英」號,在這些名馳遐邇又別具特色的船身和帆裝中尋根。


展廳涵蓋宋朝至清朝期間中國貿易航線的發展,亦即中國艦隊稱霸亞洲海域的時代。昔日交易頻繁,深受各地人士擁戴的形形式式舶來品,現正在展廳內展出,讓你看得見,也嗅得到。其他展品包括互動時間軸,標誌著中國和世界各地在航海地圖製作上的不同進展;以及有關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尋寶的展品,令訪客彷彿置身于中國大航海時代。

2004 .png

何安達、陳淑貞伉儷展廳 ─ 近代中國貿易

收藏於何安達、陳淑貞伉儷展廳的豐富畫作和收藏品,印證了廣州貿易的歷史。

廣州貿易的時代始於1757年。當時,中國只開放廣州(又名廣東)作為對外通商港口。一眾外商擠滿廣州十三行,由公行或中間人穿針引線進行交易。

中國與歐美的貿易利潤豐厚,向歐美出口商品令華商坐擁巨富。然而,西方產品卻在中國沒有等量的需求,形成中西貿易嚴重失衡。直至18世紀末,英美兩國對華輸入鴉片,才扭轉了失衡之勢,但卻引發了戰爭。導致廣州貿易的時代在1839年告終。

廣州貿易涉及的一系列中國製品包括茶葉、畫作、傢俱、絲綢、手繪牆紙、扇子、亮漆製品、瓷器、象牙、白鑞製品和銀器等,其中大部份類別都正在展廳內展出。

本展廳由何安達、陳淑貞伉儷贊助,以及捐贈大批珍貴藏品。

763 .jpg

伍德鄰展廳 ── 耆英號開拓新航程

香港海事博物館十分榮幸,得以在本展廳展出巧奪天工的耆英號模型,該模型按1比12的比例建造。


耆英號是一艘以柚木製成的中國三桅商船,是史上第一艘駛往好望角一帶的商船。1846年12月,耆英號由香港出發,翌年7月到達紐約。在該船逗留的數個月間不少人慕名而至,登船參觀。1847年11月,耆英號轉抵波士頓,後於1848年3月到達英國。為隆重其事,英國更特意製作了一枚紀念章。

本展廳由泰山航運有限公司贊助,以紀念其創辦人伍德鄰先生。

Keying .JPG

海盜

海盜猖獗,不單令現今的航海人員和船東深受困擾,自古以來也一直是中國海域的禍患。
 

海盜張保仔在南中國海擁領艦隊六支,海盜七萬,對當代各國海域造成了空前嚴峻的海上保安威脅。彌足珍貴的「靖海全圖」水墨卷軸畫全長18米,描繪了清廷水師圍剿張保仔的九天大戰「大嶼困賊」,當時兩廣總督百齡巧妙地以武力和誘降並施的策略,解除中國海域的困局。

展廳同時陳列海盜所用的武器、西洋鏡和清朝用以防禦海岸線的巨型大砲,也有在19世纪末至20世紀初,海盜肆虐香港水域的相關圖像和展品,包括由中國熔盛重工集團捐出的海盜劫持船舶畫像系列。

sea bandits .JPG

中國海事現代化

本展廳重點介紹在保障航海人員的海上安危方面所遇到的挑戰,並述說中國的歷年大事和歷史人物如李鴻章等所作的貢獻,如何令現今的海上保安措施日漸周全。

航海人員的性命,懸於保障他們海上安危的系統、設備和海事法規上。一宗宗嚴重事故驅使海事設備和規則漸臻完善。例如在海岸沿線發生的意外,促使中國在發展燈塔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由颱風造成的破壞,則促成警報機制和避風塘的出現;航海人員遵守「航行規則」,亦令輪船碰撞的次數銳減。多年以來,香港一直是區內的海難拯救指揮中心。

香港亦曾發生重大事故。伊莉莎伯皇后號/海上學府遭遇祝融,可算是令人警覺的例子。其他戲劇性事件還有潘濂絕處逢生的事蹟。獲授大英帝國獎章(BEM)的潘濂曾獨自一人在海上漂流多時並存活下來,是這方面的記錄保持者。

ZEH_2853.jpg
  • Instagram
  • Facebook
  • Twitter
  • YouTube
  • Linked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