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chor 1

C 层展厅 中国海事文化

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

展厅带你重返中国古代航海世界,从最早期的木筏、独木舟和科拉科尔小艇(木结构圆形小船)到巧夺天工的「耆英」号,在这些名驰遐迩又别具特色的船身和帆装中寻根。


展厅涵盖宋朝至清朝期间中国贸易航线的发展,亦即中国舰队称霸亚洲海域的时代。昔日交易频繁,深受各地人士拥戴的形形式式舶来品,现正在展厅内展出,让你看得见,也嗅得到。其他展品包括互动时间轴,标志着中国和世界各地在航海地图製作上的不同进展;以及有关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寻宝的展品,令访客彷彿置身于中国大航海时代。

2004 .png

何安达、陈淑贞伉俪展厅 ─ 近代中国贸易

收藏于何安达、陈淑贞伉俪展厅的丰富画作和收藏品,印证了广州贸易的历史。

广州贸易的时代始于1757年。当时,中国只开放广州(又名广东)作为对外通商港口。一众外商挤满广州十三行,由公行或中间人穿针引线进行交易。

中国与欧美的贸易利润丰厚,向欧美出口商品令华商坐拥巨富。然而,西方产品却在中国没有等量的需求,形成中西贸易严重失衡。直至18世纪末,英美两国对华输入鸦片,才扭转了失衡之势,但却引发了战争。导致广州贸易的时代在1839年告终。

广州贸易涉及的一系列中国製品包括茶叶、画作、傢俱、丝绸、手绘牆纸、扇子、亮漆製品、瓷器、象牙、白鑞製品和银器等,其中大部份类别都正在展厅内展出。

本展厅由何安达、陈淑贞伉俪赞助,以及捐赠大批珍贵藏品。

763 .jpg

伍德邻展厅 ── 耆英号开拓新航程

香港海事博物馆十分荣幸,得以在本展厅展出巧夺天工的耆英号模型,该模型按1比12的比例建造。


耆英号是一艘以柚木製成的中国三桅商船,是史上第一艘驶往好望角一带的商船。1846年12月,耆英号由香港出发,翌年7月到达纽约。在该船逗留的数个月间不少人慕名而至,登船参观。1847年11月,耆英号转抵波士顿,后于1848年3月到达英国。为隆重其事,英国更特意製作了一枚纪念章。

本展厅由泰山航运有限公司赞助,以纪念其创办人伍德邻先生。

Keying .JPG

海盗

海盗猖獗,不单令现今的航海人员和船东深受困扰,自古以来也一直是中国海域的祸患。
 

海盗张保仔在南中国海拥领舰队六支,海盗七万,对当代各国海域造成了空前严峻的海上保安威胁。弥足珍贵的「靖海全图」水墨卷轴画全长18米,描绘了清廷水师围剿张保仔的九天大战「大屿困贼」,当时两广总督百龄巧妙地以武力和诱降并施的策略,解除中国海域的困局。

展厅同时陈列海盗所用的武器、西洋镜和清朝用以防御海岸线的巨型大砲,也有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海盗肆虐香港水域的相关图像和展品,包括由中国熔盛重工集团捐出的海盗劫持船舶画像系列。

sea bandits .JPG

中国海事现代化

本展厅重点介绍在保障航海人员的海上安危方面所遇到的挑战,并述说中国的历年大事和历史人物如李鸿章等所作的贡献,如何令现今的海上保安措施日渐周全。

航海人员的性命,悬于保障他们海上安危的系统、设备和海事法规上。一宗宗严重事故驱使海事设备和规则渐臻完善。例如在海岸沿线发生的意外,促使中国在发展灯塔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由颱风造成的破坏,则促成警报机制和避风塘的出现;航海人员遵守「航行规则」,亦令轮船碰撞的次数锐减。多年以来,香港一直是区内的海难拯救指挥中心。

香港亦曾发生重大事故。伊莉莎伯皇后号/海上学府遭遇祝融,可算是令人警觉的例子。其他戏剧性事件还有潘濂绝处逢生的事蹟。获授大英帝国奖章(BEM)的潘濂曾独自一人在海上漂流多时并存活下来,是这方面的记录保持者。

ZEH_2853.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