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 層展廳 香港港口故事

顧國華與顧國和展廳 ─ 創建維多利亞港

 

顧國華與顧國和展廳見證著由1841年開始,直至1945年日治時代結束並由英國恢復統治期間,香港由漁港發展成為港口的歷程。

展廳首先介紹香港在1841年受英軍侵佔時的面貌。雖然只有疏落的漁村和農莊,人口亦只有寥寥的三、四千人,但香港已傲然成為區內最優秀的天然海港之一。不久以後,海港前灘擠滿了小碼頭、辦公大樓和貨倉,還有數目日增的商人,為現代香港初成奠下基礎。在1880年代,香港已是中國最先進的港口。

展廳也涉獵船舶的演進歷史:西方船舶由風帆助航發展成蒸汽驅動,沿海航行的中國帆船則繼續保持原貌。此外,展廳亦闡述香江的人口盛衰,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復甦期間遭受的苦難。

本展廳由泰昌祥輪船(香港)有限公司贊助,以紀念其創辦人顧國華先生與顧國和先生。

TC Chan Gallery .JPG

香港船隻和船廠

 

 

展廳第一部分記載了香港港口的發展與成功事蹟,突顯香港海事博物館位處海旁是最適合的選址。

展廳的中心主題是港口自1841年起的發展,以及日常的運作情況。香港與世界各地的繁忙港口一樣,屬於高度勞動密集型,為航運界各個階層的人士,包括碼頭工人、拖船工人、駁船工人、海難搜救人員、船務代理行和理貨員等,提供工作機會,在這個船來船往、人事更迭、既熱且鬧的瘋狂世界中打拼。

除了圖像記錄,展廳內的模型重塑了港口的規劃;其他文物如亞勒維京號/海上巨人號主船錨,以及大如房子的柴油引擎,則讓訪客感受到使用這些組件的船舶有多龐大。透過互動展品,訪客可一窺昔日維港的一些面貌,退役船舶的不同「命運」(在1960至1970年代改裝成房屋,為市民提供安居之所),以及建造傳統游艇、汽艇、渡輪和大型貨船的本地造船業的概況,展廳亦一一詳盡介紹。

Hong Kong Ships and Shipyards .JPG

創建現代化港口

 

展廳第二部分描述維港在過去60年的現代化進程,包括中國政治焦點的變化如何促使香港成為區內核心樞紐,以及航運業現代化令維港大幅擴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在飽歷巨變的世界大舞台中嶄露頭角。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並關閉所有貿易口岸,香港頓時成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樞紐。航運業也因為貨櫃革命,以及船舶設計和體積有所變化,經歷了重大轉變,從以往利用人力和開放集裝架運載貨物,發展至由貨櫃和起重機取而代之。為了容納更大、更專門的船舶,維港在填海所得的土地上大幅擴展,終於成為區內的超級航運樞紐。 

modern port .JPG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展廳 ─ 觀港廳

本展廳向訪客呈獻香港海事博物館的動態實時展品 - 維港直播。

舉世知名的維港,在繁華熱鬧背後,隱藏著一段關乎其演進的小故事,訪客可透過特製的雙筒望遠鏡親身體驗。如把時光推回到1846年,可看到海軍上尉Heath站在英國皇家海軍戰艦(HMS Iris)上繪畫香港全景;如推回到1841年,可見港口面積比現時大一半。

現在,偌大的貨櫃船在維港以西的葵青碼頭進進出出,而在維港以東的新郵輪碼頭漸見雛型。在這兩端之間的海面,一切營役如常 - 渡輪、內河貿易、貨船、拖船、駁艇、戰艦、水警巡邏船、消防船,以至海關、入境處和其他政府人員等,交互在維港兩岸穿梭往返。 每隔一分鐘,便有另一艘船駛進眼簾。即時雷達為訪客帶來一個更廣闊的影像,而投射於電視屏幕的葵青碼頭仿如一件藝術品,由色彩繽紛的貨櫃拼湊而成。

展廳由香港國際貨櫃碼頭贊助。

HVG .JPG

包玉剛展廳 ─ 客運

展廳的第一個部分記述船舶載客的歷史。

華南地區的難民急於逃離家園,帶同身上僅有的家當擠入人頭湧湧的露天甲板或最廉價客艙卧舖中,長途遠征,歷盡海上顛簸。這些困境現於展廳以書畫形式一一呈現訪客眼前。另有一些展品是介紹遠洋豪華郵輪的光輝歲月,並以豪華特等客艙和名師設計的行李箱作為襯托,與華南難民的困境形成強烈對比。

渡輪是香港的重要運輸模式,從早期往返粵港澳的渡海輪船,發展至今日在水面上高速航行的噴射船。在香港,每一秒都有一名旅客乘搭渡輪,這個統計數字令人感到奇妙。

展廳由包玉剛家族贊助,以紀念包玉剛爵士

carrying people .JPG

包玉剛展廳 ─ 生命​、信仰和海上消閒活動

展廳的第二個部分有關香港海上運動和遊樂活動:享受在水上、水中、水底的樂趣。

香港的遊樂船船主和使用者,有些來自高級遊艇俱樂部,有些來自由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營辦的水上活動中心。形形式式的遊樂船有西式遊艇、花舫、中式遊艇等。展品中,有由黃埔船塢製造、曾是華南地區中最先進的遊艇 - Phantom,也有曾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帆船比賽沿用最久的設計款式之一的優秀本地帆船設計。

在「爭勝奪金」的展覽部分,訪客可了解奧運金牌得主兼世界冠軍、著名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的故事,同時一睹在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會,與她一起奪魁的米氏帆板。此外,賽龍舟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近年迅速發展成一項國際水上運動-細心留意取勝之道。

香港水上運動歷史悠久,在1950年代已率先有水肺潛水的活動。

展廳由包玉剛家族贊助,以紀念包玉剛爵士

fun on the water.JPG

包玉剛展廳 ─ 海底世界

本展廳帶領訪客探索海洋世界 - 地球上資源豐富、脆弱、競爭激烈但人類所知甚少的一部分。

海洋資源豐富,全仗考古學家打撈古老沉船時發現,以及奇妙的現代科技令這些埋藏海底深處的寶藏重見天日。

海洋生態系統變得脆弱並日漸衰落,從人類往海洋傾卸數以十億噸廢物,可見端倪。氣候變化,改變了海洋的生態平衡,令人恐懼生物面臨絕種,有些甚至是在未被發現以前便已消失世上。

 

為了爭奪海洋資源和互相推卸污染環境的責任,各國紛爭不止。展廳介紹了其中一些糾紛和最終解決方法,同時剖析科學發展和國際合作如何令人類加深了解海洋,以及海洋在維持地球生態的微妙平衡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廳由包玉剛家族贊助,以紀念包玉剛爵士

jake .JPG

大海之音

浪濤拍岸怒嘯,退浪低吼;駁船上的吊桿叮噹作聲,大船的引擎嘭地悶響;螺旋槳嗖嗖轉動,船帆索具亦被風吹得嘎吱亂響─這些都是航海人員最熟悉的大海之音。

重叠在那些聲音上的鑼聲、汽笛聲、響鈴聲、喇叭聲、警報聲、霧笛聲、爆炸聲和許許多多特定聲音,全都用作警告信號和傳遞信息。聲調和模式的各個組合譜成不同的含義。

聆聽著靈感源自大海的妙韻,訪客彷彿融入大海。展廳涵蓋與海洋有關的音樂:不同類型、表演者和曲目 ─ 曲風由古典搖滾,至民謠船歌;來自俄國現代音樂之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i-Korsakov)或英國歌手洛•史釗域(Rod Stewart);如流行曲《大海》和水手哼著船歌那一句「我是深海水手,剛剛從香港回到我的家…」( I’m a deepwater sailor just home from Hong Kong....)。

sounds of the sea .JPG

人類與海洋

中遠廳第二部分閳述香港航運業從本地的家庭作業模式演變成全球企業的過程,並追溯中國商會由小型協會擴展至大型組織的歷史。以香港船東會(HKSOA)為例,除了船東之外,其他常駐香港機構的人士,包括船舶經營人、船舶經理人、船舶經紀、保險公司、融資人士和律師也可申請成為會員。

展廳也描述航海人員的日常生活、與船東和船舶經營人的關係,以及在健康、福利、海上安全和保安方面的需要。

顧宗瑞及董浩雲展廳
專題展覽及文化活動廳

除了舉辦常設展覽外,香港海事博物館極需要場地去舉辦專題展覽和特別活動。

顧宗瑞展廳正好為中國及世界各地博物館外借的不同系列的海事珍藏提供展出的空間,也令香港海事博物館的藏品更加豐富。另外,訪客可在此參與多元化的活動,內容也許是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海事歷史,或是為未來航海業作出指引的最新海洋學和氣候科學研究數據。

其他節目,無論由社區組織或私人機構籌辦,給予廣大市民參加的講座和簡報會等,都歡迎在此舉行。

展廳由萬利集團 ,以紀念其創辦人顧宗瑞先生的名義,聯同董浩雲先生以及其創立的香港董氏慈善基金會贊助。

SEG.JPG
China’s First Maritime Modernization
Making of a Modern Port
Harbour Viewing Gallery
Carrying People
Fun on the Water
The Underwater World
Sounds of the Sea
People of the Sea
Special Exhibitions & Events Gallery
  • Instagram
  • Facebook
  • Twitter
  • YouTube
  • Linked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