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层展厅 香港港口故事
顾国华与顾国和展厅 ─ 创建维多利亚港
顾国华与顾国和展厅见证着由1841年开始,直至1945年日治时代结束并由英国恢復统治期间,香港由渔港发展成为港口的历程。
展厅首先介绍香港在1841年受英军侵佔时的面貌。虽然只有疏落的渔村和农庄,人口亦只有寥寥的三、四千人,但香港已傲然成为区内最优秀的天然海港之一。不久以后,海港前滩挤满了小码头、办公大楼和货仓,还有数目日增的商人,为现代香港初成奠下基础。在1880年代,香港已是中国最先进的港口。
展厅也涉猎船舶的演进历史:西方船舶由风帆助航发展成蒸汽驱动,沿海航行的中国帆船则继续保持原貌。此外,展厅亦阐述香江的人口盛衰,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復甦期间遭受的苦难。
本展厅由泰昌祥轮船(香港)有限公司赞助,以纪念其创办人顾国华先生与顾国和先生。
香港船隻和船厂
展厅第一部分记载了香港港口的发展与成功事蹟,突显香港海事博物馆位处海旁是最适合的选址。
展厅的中心主题是港口自1841年起的发展,以及日常的运作情况。香港与世界各地的繁忙港口一样,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为航运界各个阶层的人士,包括码头工人、拖船工人、驳船工人、海难搜救人员、船务代理行和理货员等,提供工作机会,在这个船来船往、人事更迭、既热且闹的疯狂世界中打拼。
除了图像记录,展厅内的模型重塑了港口的规划;其他文物如亚勒维京号/海上巨人号主船锚,以及大如房子的柴油引擎,则让访客感受到使用这些组件的船舶有多庞大。透过互动展品,访客可一窥昔日维港的一些面貌,退役船舶的不同「命运」(在1960至1970年代改装成房屋,为市民提供安居之所),以及建造传统游艇、汽艇、渡轮和大型货船的本地造船业的概况,展厅亦一一详尽介绍。
创建现代化港口
展厅第二部分描述维港在过去60年的现代化进程,包括中国政治焦点的变化如何促使香港成为区内核心枢纽,以及航运业现代化令维港大幅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在饱历巨变的世界大舞台中崭露头角。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并关闭所有贸易口岸,香港顿时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枢纽。航运业也因为货柜革命,以及船舶设计和体积有所变化,经历了重大转变,从以往利用人力和开放集装架运载货物,发展至由货柜和起重机取而代之。为了容纳更大、更专门的船舶,维港在填海所得的土地上大幅扩展,终于成为区内的超级航运枢纽。
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展厅 ─ 观港厅
本展厅向访客呈献香港海事博物馆的动态实时展品 - 维港直播。
举世知名的维港,在繁华热闹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乎其演进的小故事,访客可透过特製的双筒望远镜亲身体验。如把时光推回到1846年,可看到海军上尉Heath站在英国皇家海军战舰(HMS Iris)上绘画香港全景;如推回到1841年,可见港口面积比现时大一半。
现在,偌大的货柜船在维港以西的葵青码头进进出出,而在维港以东的新邮轮码头渐见雏型。在这两端之间的海面,一切营役如常 - 渡轮、内河贸易、货船、拖船、驳艇、战舰、水警巡逻船、消防船,以至海关、入境处和其他政府人员等,交互在维港两岸穿梭往返。 每隔一分钟,便有另一艘船驶进眼帘。即时雷达为访客带来一个更广阔的影像,而投射于电视屏幕的葵青码头彷如一件艺术品,由色彩缤纷的货柜拼凑而成。
展厅由香港国际货柜码头赞助。
包玉刚展厅 ─ 客运
展厅的第一个部分记述船舶载客的历史。
华南地区的难民急于逃离家园,带同身上仅有的家当挤入人头涌涌的露天甲板或最廉价客舱卧舖中,长途远征,历尽海上颠簸。这些困境现于展厅以书画形式一一呈现访客眼前。另有一些展品是介绍远洋豪华邮轮的光辉岁月,并以豪华特等客舱和名师设计的行李箱作为衬托,与华南难民的困境形成强烈对比。
渡轮是香港的重要运输模式,从早期往返粤港澳的渡海轮船,发展至今日在水面上高速航行的喷射船。在香港,每一秒都有一名旅客乘搭渡轮,这个统计数字令人感到奇妙。
展厅由包玉刚家族赞助,以纪念包玉刚爵士。
包玉刚展厅 ─ 生命、信仰和海上消閒活动
展厅的第二个部分有关香港海上运动和游乐活动:享受在水上、水中、水底的乐趣。
香港的游樂船船主和使用者,有些来自高级游艇俱乐部,有些来自由政府和非政府机构营办的水上活动中心。形形式式的游乐船有西式游艇、花舫、中式游艇等。展品中,有由黄埔船坞製造、曾是华南地区中最先进的游艇 - Phantom,也有曾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沿用最久的设计款式之一的优秀本地帆船设计。
在「争胜夺金」的展览部分,访客可了解奥运金牌得主兼世界冠军、着名滑浪风帆运动员李丽珊的故事,同时一睹在1996年阿特兰大奥运会,与她一起夺魁的米氏帆板。此外,赛龙舟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近年迅速发展成一项国际水上运动-细心留意取胜之道。
香港水上运动历史悠久,在1950年代已率先有水肺潜水的活动。
展厅由包玉刚家族赞助,以纪念包玉刚爵士。
包玉刚展厅 ─ 海底世界
本展厅带领访客探索海洋世界 - 地球上资源丰富、脆弱、竞争激烈但人类所知甚少的一部分。
海洋资源丰富,全仗考古学家打捞古老沉船时发现,以及奇妙的现代科技令这些埋藏海底深处的宝藏重见天日。
海洋生态系统变得脆弱并日渐衰落,从人类往海洋倾卸数以十亿吨废物,可见端倪。气候变化,改变了海洋的生态平衡,令人恐惧生物面临绝种,有些甚至是在未被发现以前便已消失世上。
为了争夺海洋资源和互相推卸污染环境的责任,各国纷争不止。展厅介绍了其中一些纠纷和最终解决方法,同时剖析科学发展和国际合作如何令人类加深了解海洋,以及海洋在维持地球生态的微妙平衡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厅由包玉刚家族赞助,以纪念包玉刚爵士。
大海之音
浪涛拍岸怒啸,退浪低吼;驳船上的吊杆叮噹作声,大船的引擎嘭地闷响;螺旋桨嗖嗖转动,船帆索具亦被风吹得嘎吱乱响─这些都是航海人员最熟悉的大海之音。
重迭在那些声音上的锣声、汽笛声、响铃声、喇叭声、警报声、雾笛声、爆炸声和许许多多特定声音,全都用作警告信号和传递信息。声调和模式的各个组合谱成不同的含义。
聆听着灵感源自大海的妙韵,访客彷彿融入大海。展厅涵盖与海洋有关的音乐:不同类型、表演者和曲目 ─ 曲风由古典摇滚,至民谣船歌;来自俄国现代音乐之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i-Korsakov)或英国歌手洛•史钊域(Rod Stewart);如流行曲《大海》和水手哼着船歌那一句「我是深海水手,刚刚从香港回到我的家…」( I’m a deepwater sailor just home from Hong Kong....)。
人类与海洋
中远厅第二部分閳述香港航运业从本地的家庭作业模式演变成全球企业的过程,并追溯中国商会由小型协会扩展至大型组织的历史。以香港船东会(HKSOA)为例,除了船东之外,其他常驻香港机构的人士,包括船舶经营人、船舶经理人、船舶经纪、保险公司、融资人士和律师也可申请成为会员。
展厅也描述航海人员的日常生活、与船东和船舶经营人的关係,以及在健康、福利、海上安全和保安方面的需要。
顾宗瑞及董浩云展厅
专题展览及文化活动厅
除了举办常设展览外,香港海事博物馆极需要场地去举办专题展览和特别活动。
顾宗瑞展厅正好为中国及世界各地博物馆外借的不同系列的海事珍藏提供展出的空间,也令香港海事博物馆的藏品更加丰富。另外,访客可在此参与多元化的活动,内容也许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海事历史,或是为未来航海业作出指引的最新海洋学和气候科学研究数据。
其他节目,无论由社区组织或私人机构筹办,给予广大市民参加的讲座和简报会等,都欢迎在此举行。
展厅由万利集团 ,以纪念其创办人顾宗瑞先生的名义,联同董浩云先生以及其创立的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赞助。